《做中国人——楼宇烈清华〈君子〉演讲实录》,编选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2014年至2022年间,在清华大学“君子的节日”上的演讲和为学生社团协会做的相关主题讲座实录16篇。2014年11月,由部分1983级清华校友倡议发起,开始组织“君子的节日”系列年度传统文化论坛,包括每年11月中上旬的“纪念梁启超清华《君子》演讲年度讲座活动”和每年校庆期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校庆新民文化论坛”。作为年度主讲嘉宾和活动总顾问,楼宇烈先生连续9年莅临清华做《君子》主题演讲,数百万人次曾经线上线下聆听过他的教诲。据悉,楼宇烈先生谢绝了所有课酬,《做中国人》出版前又签约向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基金项目捐赠全部稿酬,为此,清华校友总会特设立“清华园里读经典楼宇烈新民文化论坛纪念奖”,以鼓励更多的公益文化学者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
读书与做人
时间过得很快,去年这个时候,我来这儿做演讲。转眼一年过去了,我们清华大学又有了新的进展和活动。刚才我看到金德年老师写的那幅字,很有感触,“清华园里读经典”,清华园,本来就是一个读经典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清华有国学院,有闻名全国的四大导师,我们清华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文献。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清华变成了工科大学。值得庆幸的是,清华的图书馆保留下来了,我们清华的学子,可以去图书馆读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典籍,包括很多非常重要的典籍。我们清华园的图书馆在高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和北大的平起平坐。
一、读书=做人
今天邀我来讲的题目叫“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有两个词,一个“读书”,一个“做人”,中间加了“与”字,我想这个“与”字可以改成等号,读书=做人,做人=读书。为什么这样讲?我想先读一段话。
清初的一位著名学者,叫陆陇其,他在给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讲: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帖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所以读书与做人是一回事,不要把它看作两件事。
清代还有位著名的学者,我们现在常常读到他的家训,第一句话叫“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大家想想是什么家训?是《朱子家训》(也叫《治家格言》)。这个朱子,不是指的朱熹,而是清代的一名学者,叫朱用纯(号柏庐),他还写过一番话:
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中举人、进士之读书,未尝不求义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
就像我们现在从小学开始,就去背标准答案,为了应付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就是过去的为“中举人”“中进士”而读书,也就是只在章句上。
做好人之读书,未尝不解章句,而其重究竟只在义理。……故曰:读书先论其人,次论其法。先儒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是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若只浮浮泛泛,胸中记得几句古书,出口说得几句雅语,未足为佳也。(《训俗遗规·劝言》)
所以古人已经告诉我们,读书与做人,它是一个道理。怎样的读法呢?读书不是我们之前的“为稻粱谋”,读书是为了做人。
二、读书的目的
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读书的目的。
(一)通晓人道,明白事理
汉代《淮南子》里有一句话,我常念给同学们听,大家一听都说太符合我们的现状了。它讲两个字,一个仁,一个知。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人具备了知、仁的品格,就可以说是一个圣人。既仁且智,就是圣人。怎么才叫知、仁呢?《淮南子》里说:“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知;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这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说的,是不是和现在很相似?我们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人事;我们爱群生,什么动物都爱,就是人类可以互相杀戮。所以读书是为了通晓人道、明白事理,明白事理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不要连禽兽都不如。中国的文化,我们读书、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落实到做人,要“通晓人道”。最终思考问题、观察问题都是从人入手的,从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的,是把道理与人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思考的。我们常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其根本特点就是看一切问题都是和人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动物间的许多行为,可以体会到人是不是应该比它做得更好,至少要跟它做得一样。俗语说,“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都知道怎么报恩,怎么讲礼,老乌鸦年纪大了,飞不动了,找不到吃的,小乌鸦就会去找东西喂老乌鸦。连禽兽都有这样一种回报的精神,我们做人难道连禽兽都不如吗?
我一讲这个,科学家们马上反驳:这有什么人文的含义,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条件反射,毫无人文精神,上升到那样的高度去看干什么?这是根本不懂人文,人文的思考就是要在这样最平常、最自然的方面去体会做人的道理。
我们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从哪里学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哪里学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天学的,从地学的。天地是那么广大,那么包容、宽容,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中间郁郁生长。天地非常包容,天地从不会嫌弃万物,“这个物,我不喜欢,我不载着它了,我不覆盖着它了”,不会的。所以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之心是最广大的,我们人也应该学习。
我们的文化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发掘、学习它对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光简单地观察。我们过去把科学称为“格致学”,格物致知。按照程朱理学的说法,格物就是格万物,去考察认识万物的道理,这是我们向外的考察。那我们考察了以后,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呢?不是说这些事物都是自我的存在,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我们考察了之后,要看到这些关系变化对于我们做人的道理的启示。它都是关联起来的。
所以我们学任何学问,都不应该把它看作纯粹对象化的东西,而要把它们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读书首先要“通晓人道,明白事理”。
(二)变化气质,完善人格
不是光懂得道理就可以。学一句,就要对照一下自己,督促自己按照道理去做,通过读书学习使自己不断地有所变化。原来读书之前,不明白事理,不通晓人道,这没有关系,但学了之后,就应该根据我们所学的事理、通晓的人道,去改变自己。所以知和行一定要结合,光知了,不去行,可以说毫无意义。我一直讲,让孩子们读《弟子规》,很好啊,因为里面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应该遵循的言行举止规范。其实《弟子规》不光是对弟子讲的,与弟子相对的老师、成人也要这么去做。我们从儿童、少年、学生时期就要养成这些规范,并不只是弟子要这样做,大人也要这样做。我们学习《弟子规》,光倒背如流就行吗?不行。学一句做到一句,学两句做到两句,学了十句,能达到十个要求,我想这个人就不错了,比他人的倒背如流要强得多,他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人格会不断提升、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为己之学”。《论语》中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今天的说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今之学者比古之学者要好,古之学者为自己,不好。但它不是这个意思,“为己之学”,是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是问问自己究竟学了这些东西后有没有提升,人格有没有完善,气质有没有变化。荀子讲,“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美是完美的意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气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了之后掌握了知识,有了资本,就可以和别人交易了,那个叫作“为人之学”。“小人之学,以为禽犊”,禽犊,以喻干禄进身之物,就是财富,是为了财,可以去和人进行交易了。所以荀子曾说,人生来其实没有多少差别,尧舜也好,桀纣也好。我们历史上典型的圣人和恶人,其实本来没有什么差别。那怎么有人就变成圣人、有人就变成恶人了呢?主要是后天的习染、教育。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后天的教育和自我的学习,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不管说性善还是性恶,都承认人是可以变好的,是可以成为圣贤的,也是可以变坏、成为恶人的。《论语》里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读书很重要,读书对于我们人格的完善、德行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作用,读书和做人不能看作两件事。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不是说不读书的人就不是好人,读了书的人也可能是坏人。
(三)拓展知识,学习技能
读书的三个目的是有次第的,不是并列的。先通晓人道,再实践,然后拓展,就像孔子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志于道,人都做不好,事情也做不好。其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志向,有没有这个胸怀,是为个人做这件事,还是为了国家呢?我们要志存高远,绝不能只为了个人,不能只为个人谋稻粱,为了个人过上奢靡的生活。我们要胸怀大志,为国为民,有了这样的大志,才能做大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科学家在国外,他们为什么想尽办法要回国呢?就是有一种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的心愿,有这样的胸怀,再艰苦、再难以攻克的堡垒,也能够攻克,也能承受。没有胸怀的人,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一碰到艰难就受不了。当然,志存高远,行在脚下。不能光有光明的理想,夸夸其谈,而不去做,一定要把这两者结合好。
有了这个志向,什么困难都不怕,就可以不断地创造。人的可塑性很强,并不是学了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只要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去干这个也可以,干那个也可以,但我们要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不会去担当的。所以读书就是要让我们立下志向,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宏伟的志向,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完美。
三、读什么书
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话是这么说,但在还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不能拿到什么书都读,因为可能被误导。当我们有了鉴别能力,能够分清是非、好坏,就什么书都可以读。正面的可以增加知识,反面的给我们教训,但是我们也要选择。可读的书多得不得了,现在的图书分类法里,把所有书都分为几百类。那么我们从哪里入手?我倒觉得我们古代的分类简明扼要——经、史、子、集。它对每一个所要传达的信息都做了很好的归纳。
(一)经书
经书,经典,就是恒久的、经常要阅读的典籍。
它有一个长久的生命力,经就是常。经部就是指那些常用的、具有生命力的经典,这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慢慢发现有一些典籍,它说的道理有恒常性,有超越时代性,特别是关于一些做人的道理的论述,只要是人,它就有启发,就有意义。所以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在先秦时期便提出“六经”的概念,《诗》(诗经)、《书》(书经)、《礼》(礼经)、《乐》(乐经)、《易》(易经)、《春秋》(春秋经),六个方面的经典。这是最初有“六经”的概念,但还未完全形成。到了汉代,才基本上奠定了“六经”的地位。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乐》被纳入了其他经中,所以到了两汉时就叫“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没有《乐》了。因为当时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进行归纳,所以提出“五经”概念。五经里面告诉我们最基本的人道、天道、地道的问题,天、地、人三道,所以我们读经书,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第一个目的:通晓人道,明白事理。做人应该怎样做?做事应该怎样做?言行举止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现在人不太愿意听“规矩”这个词,一听“规矩”就觉得把自己收起来了,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行为也是如此。人们羡慕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但是不要忘了“不逾矩”啊。西方也说,我的自由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那么礼教呢,礼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应该遵守什么规矩。其实是告诉我们,你要是遵守这些规矩,就有天大的自由,否则你就没有自由。
你有了父母的身份,就要生而养,养而教;子女,就要去孝敬。我们常想子女孝顺自己,自己不去孝顺父母,行吗?不行。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怎么对父母,子女就会怎么对我们。这个规矩,是一个社会运行的秩序所需要的。每个人都能够认同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按照这些身份做事,去尽自己的职责,那是最愉快、最自由的。所以通过经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自身在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当下应该怎样去做。否则就是不符合身份,那就要到处碰壁。经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它的核心就是要强调礼。
《易经》里就说天地变化,那么我们人也要遵守这样的天地变化。夏天我穿着棉袄,冬天光着膀子,行吗?那怎样保持我们的健康呢?读经,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不能违背天理,不能制造人之间的冲突、隔阂。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够尽伦尽职的话,那么一定是一个很和谐的社会。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这个社会稳定,那就要求你是在什么位置的人,就尽这个位置的责任,而如果认为这是一种束缚,不安本分,那社会就乱了。
所以只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对很多问题是存有偏见的,只是看到了一面,把它夸大了。就像礼教,是自然法、习惯法,是我们生活中养成的习惯,不需要人去强制,是自觉、自然地去做,是自律,是社会的基础。我们常常说子女要多去看一看自己的父母。这个事情本身提倡得很好,可是现实中做不到的人却有很多。有人就说,是不是要把这些定到法律条文里?我说,太丢古人的脸了,中国人的孝是最自然的,不是人能强制得了的,如果我们连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秩序都不去遵守,那还叫中国人吗?
“礼”其实就体现了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就是自然,万物和人有什么关系,研究它干什么?当然有关系,我们要多去研究跟我们生存有关的,比如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多关心关心人,好好研究这个,从人的长远生存角度去思考问题,把人放在整个生存环境里。所以经里告诉我们天人之际、古今之间有什么变化。后来经书扩展了,从儒家经典来说,加进去《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后来《礼经》加了《礼记》《周礼》,十一部了,《春秋》呢?也加了《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这就是十三经了。这是儒家体系里的。
道家呢?《道德经》啊,《庄子》也是一部经。大家不要小看《庄子》,《庄子》对我们影响很大,大家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庄子》,《庄子》寓言里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对我们做人做事很有启发,对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形成也有重大作用。比如我们说读书不是为了词句,而要抓住根本精神,把握根本思想,“文以载道”。文字是用来传达道的,把握了道之后,管它文呢。当然,这个我说得绝对化了,文字不优美谁去读,文字是重要的载体。我们讲中国人是写意的,像西方的抽象画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中国写意的影响,可是他们理会错了,他们以为形不重要,随便画上几笔,你去猜吧。中国的写意不是不要形,而是不要停留在形上,是要通过形去体会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棵树的气势、这朵花的美丽,是相较而言的,我们要“得意忘言”,最初是《庄子》里讲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去捕鱼,不能抱着这个筌而把鱼忘了,不能得了兔子,抱着那个捕兔的夹子而把兔放了。语言是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得到思想,它语言怎么讲的,就不要斤斤计较了。后来道教里把《庄子》称为《南华真经》。
汉代还有一部经书《黄帝内经》,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单纯地看作医学经典,中国的医学与中国的文化是融为一体的。《黄帝内经》里天道、人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比较偏重人的方面。比如里面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不仅是说治病,它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这是从荀子的思想中来的。荀子讲君子、圣人怎么治理国家,“君子治治不治乱”,所以中国的经典不仅仅有恒常性,也有很强的贯穿性,适用于各个方面。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没有科学思想,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们今天用的科学的标准不对,人们普遍认为演绎、推理就是科学,直观、感觉、体悟得到的结论就是不科学。我们知道,中国人最科学的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阴阳消长,五行生克”。这就要讲到梁启超了,梁启超对阴阳五行是彻底批判的,他当时也是有点迷信西方的理性逻辑方式,认为中国的直观的、直觉的、经验的、体悟的思维方式不科学。其实今天我们科学界也发现了,人类本来是兼有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的,理性可以去认识世界,感性同样可以去认识世界,而且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方式同样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而且有时非理性的直观直觉,可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与真相,而理性可能只是局限在问题的某一个方面。所以不要再停留在这样一个科学的观念上——好像只有逻辑理性的归纳、推理、演绎才是科学的,感性直观的就是不科学。
其实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揭示了社会、自然、人身最根本的道理。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讲“凡物必有合”。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里就有外,有阴必有阳,要是你们看到我只有前面没有后面,那就可怕了。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相反相成的。中国的哲学早就提出了对立统一这个道理了。老子早就说过,“反者道之动”。我们把自然的现象、社会的现象、身体的现象,以五个方面加以归纳,就是金、木、水、火、土。各种现象、事物有相似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然后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达到一个整体的平衡,这就是科学。我们一个社会有各个部门,相互之间也有不同的关系,如果搞错了,那就不行了。所以我们用这样的道理管理社会、认识世界和自然,有什么不可以呢?用这样的道理去管理我们的身体就更可以了,中医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上的,说它不科学,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怪不得西方一些物理学家,比如卡普拉,写《物理学之道》的人,他说中国文化里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最复杂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要有自信,中国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李约瑟那个命题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说它伪?因为他只是从西方的理性科学角度来看科学,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这种直观直觉体悟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性。他没理解,也没法儿理解,所以我们读经书,可以认识到方方面面的道理。
(二)史书
读史书,是要“通古今,知兴替”。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史书是最完备的,全世界没有像中国这样完备的,就因为中国人认为我们要搞清我们当下的情况,一定要用历史的镜子来照一照。我们很多文化精神,也是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炼出来的。比如说,我们的以人为本,强调我们不依靠神,也不去追逐物,一定要把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放在第一位,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就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来的。夏那么强大,夏禹建立了夏朝,而且夏朝维持了几百年,可是到了桀,就完蛋了,为什么呢?就是德行不够。德行靠谁呢?靠自己,所以成汤带着商人征服了夏,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可以说是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有了甲骨文,有了成熟的文字可以记载我们的历史文化,可是到了纣王,又完蛋了。所以周才正式根据夏、商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靠外在的天命,要靠自己的德行的完善,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文化中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就是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每一个朝代,当它政权相对稳定之后,都必然要做一件事情:修前朝的历史,总结一下前朝怎么兴起的,又是怎么灭亡的,将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我们今天的借鉴。所以我们的历史都很完整,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始,历朝都修史,以至修出“二十四史”。现在要找天文学最早的资料,也要到中国的史书里找,全世界都如此。读了史书,我们就能懂得古今是怎么变迁、朝代是怎么更替的,要“通古今之变”,就要懂历史。我们今天的人有个大问题:不太尊重我们的祖先,看不起他们,觉得没有祖先现在也可以,觉得我们今天的人比过去的人聪明得多,我们才是最聪明的,而且绝对相信一种理论——进化论!不断地进化,所以我们一定比我们祖先聪明。这样一种直线的进化论真是害人啊!我们老是觉得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进步。事实上,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历史是有进也有退的。
近代有位思想家章太炎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俱分进化论”——进化不是单向的,善进化,恶也在进化。我们早就说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恶的一面比你进化得还快呢。我们不要看不起我们的祖先,我们今人的成就就是在古人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一定要记住“无古不成今”,一定要尊重我们的祖先。我说尊敬都来不及,我们的古人创造了那么辉煌的历史,我们还看不起他们,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中国文化没有创造性,可是他们能够否认吗?包括西方许许多多的思想家、科学家都不否认,中国至少在16世纪前是世界领先的,我们且不说在17、18世纪还有很多领先世界的“第一”。没有古哪有今,无古不成今。没有你的祖父母,没有你的父母,哪儿来的你啊。
还有句话,也要记住,“观今宜鉴古”。历史经验最值得我们总结。如果我们有这样两个信念——“无古不成今,观今宜鉴古”,我想我们不至于把传统完全抛掉。我们要时刻回头去看,找到历史上的不足也好,找到历史上可以给我们启发的,更好。历史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经验教训也是一点一点显露出来的。每个时代都会总结前一个时代的经验教训,所以读史书非常重要。今天很多问题就出在我们把历史给断灭了,今天的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文化是怎么发展来的,我们的文化里面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是我们的特质,哪些是我们今天需要改造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坚持的,等等。比如说我就认为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如果放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跟着人家的科学特质去走,那永远创造不出我们中华文化的优势来。
所谓人文特质,就是考虑任何问题都要以人为本,要坚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但不把人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不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而是要努力去向天地万物学习。这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根本特质。这种人文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主义,而是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西方社会在近代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去批判中世纪以来的神文化,获得了成功,人类从神的脚下站起来,人类的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发扬,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科学主义。但是他们又被理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人的理性无所不能,原来是上帝主宰一切,现在是人要主宰一切,这就成了西方现在最大的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科技是万能的。所以现在西方在批判、反思这个问题。
最初的反思就在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家反思,怎么会发生如此残酷的战争呢?人类相互杀戮,战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就是资源和财富的争夺。为了争夺,相互杀戮。人还是失去了自我,变成了物的奴隶了。所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思想家又重新提出,要高举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大旗,开始重新确立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精神,而它的资源还是要到东方、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因为中国一直是人文主义,没有走偏,没有从拜神教偏到拜物教。中国始终认为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又不能高高地凌驾于万物之上,做万物的主宰。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土特产”,而且也不知道这种土特产的特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接受的西方的人本主义里面夹杂了大量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万能思想。去年我在北大举办的北京论坛上,就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得到了很广泛的反应。现在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找我,希望我们东方人把中国的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发扬出来,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要做到这一点,读史非常关键。
(三)子书
子就是诸子百家。游百家,增智慧。
子书里主要是那些带有思想性的、哲理性的、科学理论性的书,这些都收在诸子里。这里要说,在中国的文化里,读中国的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要增长智慧。知识与智慧是两回事,知识是死的、静态的;智慧是活的、动态的,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过去常说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有本杂志就叫《知识就是力量》,我年轻的时候也很相信这句话。毕业工作后,经过多年工作的磨炼,经历坎坎坷坷的人生,才体会到,智慧才是力量!你不知道怎么去发现知识,怎么去掌握知识,更不知道怎么去运用知识,这个知识对你有什么用?弄不好还可能成为你的累赘,越学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钻进去了钻不出来,于是苦恼、郁闷都来了。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学得越多,越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越学越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者无畏啊,什么都敢说,一有“知”了,掌握了很多知识后,知道怎么运用了,反而不敢轻易说话了。这就要求你有智慧去分辨。多读诸子百家的书,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
过去把老子、庄子、管子、荀子等都归于诸子百家,而没有列到经典里面去,但是诸子跟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诸子中有很多人,比如我多次提到的荀子,他的思想不亚于《论语》《孟子》,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超过《论语》《孟子》。近代人重新认识荀子以后,像章太炎,就认为荀子的思想比《论语》《孟子》更加深刻。我们去看《荀子》这本书的最后一段,就是在评论荀子的思想。当时人就认为,荀子思想的深度、广度远远超过了《论语》《孟子》。不一定要把诸子纳入经里面,但是现在我们也想做这种工作,北大在编《新编新注十三经》,就把《荀子》编了进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可以当作一部经,它把先秦的各家的思想综合汇通,重新建构,刚才提到的阴阳五行的基本构架就是由董仲舒来奠定的。他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法来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从理论上讲,冬至那天,阴长到最高点,阳消到了最低点,白天最短了,黑夜最长了。冬至一过,物极必反,一阳复始,阳一点点往上升,阴一点点往下降,到了阴阳平衡了,就是春分了,白天黑夜一样长了。之后阳继续往上长,阴继续往下降,一消一长,阳到了极点,阴到了最低点,夏至到了,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夏至以后,一阴复始,阴一点点往上长,阳一点点往下降,就到了秋分,之后继续冬至……多生动、多形象,很清晰的道理。
你不能说这个不对,这是描述的事实啊,怎么不对?我们看到的、体会到的,就是智慧。我们学是学智慧,不是学死的学问。所以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才能读书活”;否则,“死读书,读死书,可能要读书死”的!
(四)集部
集书就很庞杂了,文学、艺术等都包括在这里面,所以也不可以小看它。读集部可以长见识、养性情,在长知识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我们的性情,那些文学家、艺术家,从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他们的人生境界,都可以让我们增长很多的见识,也能够修养我们的性情。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歌舞书画,最根本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所以集部是非常丰富的,是可以让我们从各方面体悟人生的,让我们艺术性地体悟人生。我经常建议,希望大家的人生多一点业余爱好,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把生活变成艺术的人生,在艺术的人生里面去发觉、去学习人生的艺术,只有丰富、艺术的人生才能够在里面发觉到、学习到人生的艺术。特别是我们学工的,容易陷到思维定式里去,一个框架里去,所以发起读经典也好,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文学、艺术、歌舞、书画……多好啊,让我们在丰富的艺术当中学习人生的智慧,增长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传统中,把典籍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是很简明扼要的。
......
更多精彩详见下期
关键词: 一场跨越百年的君子对话 探寻中国何以中国文化何以